造訪壺屋Yachimun通
沖繩傳統陶藝中心:那霸壺屋Yachimun通
無論是在餐廳吃飯,或是逛紀念品店,視線一定會受沖繩傳統陶器吸引,想多看幾眼陶器的色調與製作工藝。沖繩陶器在沖繩語稱作「Yachimun」,陶製的碗盤、雕像等不僅具實用性、氣質高雅,也是島上居民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。若深入了解沖繩陶器,可以發現這些陶器其實更代表了沖繩的有趣歷史。
若想快速了解沖繩陶器工藝的歷史與魅力,最好的方式就是到那霸的壺屋Yachimun通。從熱鬧的國際通走一小段路,就可抵達石灰岩路面的壺屋Yachimun通。壺屋Yachimun通穿越了當地的小社區, 來到這裡,也就到了那霸最迷人的景點之一。沖繩島戰役(1945)時,壺屋Yachimun通很幸運地躲過了那霸一些地區的戰火波及,從這裡的街景可看到蜿蜒窄巷(沖繩語稱為Sujiguwa,「小徑」),有著時間流逝的痕跡。壺屋Yachimun通有許多傳承了好幾代的陶藝工作室,有些古色古香的工房也有販賣高雅的陶藝作品,還有一些精品咖啡店可喝到用精美陶器盛裝的好茶和咖啡。
陶器的起源:沖繩的貿易與藝術
那霸市立壺屋博物館就位在壺屋Yachimun通的西側入口附近,想了解沖繩陶器的多元歷史,是個很棒的起點。雖然陶器在琉球群島有長達6000年的歷史,但其實到了12世紀琉球從中國進口陶器之後,島上才開始出現陶器。之後的幾世紀,隨貿易版圖擴大,陶器的種類與製作技術也才開始變得多樣化。
琉球王國時期有種重要的蒸餾酒,稱為「泡盛」,當時由於需要生產和存放這些酒,15到16世紀時琉球島上使用了許多窯來燒製大容量的酒缸等容器。早期,這些陶器並無上釉,只有實用用途,且多做成花瓶、罐子、屋瓦等,製作的原料,則為南方黑土與紅黏土的混合物。這種陶器稱作「荒燒」,有著獨特的紅色光澤,現今在沖繩仍廣泛使用。最常見到荒燒的地方,就是沖繩最具代表性,裝飾著島上許多屋頂、建築門口的「沖繩招福獅」。
第二種常見的陶器則稱作「上燒」,是使用沖繩中部與北部的紅黏土與白土,再經上釉製成。上燒源自朝鮮,其燒製的技術則是日本17世紀初接管琉球時,由薩摩藩(今鹿兒島)藩屬地傳入。後來,日本派到中國的工匠帶回了陶藝與上釉技術,上燒的生產與技巧才變得更為純熟,再經日本工匠的協助,讓原本的陶藝形成後來的美學。
壺屋:沖繩的陶器中心
壺屋之所以成為陶器中心,其實源自一場悲劇。1660年,首里城遭大火焚毀。人們為了還原首里城原先的輝煌,需要用到大量屋瓦,因此1682年,政府將壺屋作為島上製陶產業的重點區域,以減輕重建工程的負擔。壺屋之所以獲政府指定為製陶重點區域,有許多原因。其中的一大因素,就是壺屋非常鄰近首里城,附近還有港口能提供原料、運輸成品。此外,壺屋也恰好座落在合適的黏土礦床上,且附近多丘陵,可以建造燒陶時常用到的「登窯」。
首里郊區的小小村莊匯聚了陶器藝術,不論是在材料或美學方面,都讓當地能與許多外地的製陶技術相融合。早期,陶器就已成為了琉球非常精煉與獨特的藝術形式,琉球王國時期,陶器價值更越來越受重視,是贈予中國與日本朝貢的禮物。然而,琉球於明治時代(1868–1912)併入日本後,王室驅使的陶器黃金時代也隨之漸衰,壺屋的陶藝工匠被迫與外國陶器競爭。但也因此,許多工匠應對出了創新技術,讓日本製陶工藝提升到另一個層次。
二戰後,那霸雖遭受重創,但壺屋一帶所受波及相對較小,成為居民的一線生機,製陶工匠也著手生產沖繩人民日常所需的陶器。然而在某些人口密集的地區,燒木頭製陶的窯產生了許多煙霧。眼看這樣的情況對壺屋製陶未來並非長久之計,1970年代前,仍堅持以燒木頭製陶的工匠便往北搬遷到讀谷一帶,而剩下的工匠則轉為以瓦斯、電力作為窯的燃料,用不會產生汙染物的方式製陶。
探索小徑
如果沒辦法參加壺屋導覽,當地的博物館也有輔助的地圖,可以幫助遊客走在寧靜的小徑(常稱作「Sujiguwa」)上了解陶器演變。陶藝博物館旁還有個真正用來燒製的登窯,是製作荒燒時使用。再往壺屋深處探索,可看到用以製作上燒、有9個分離窯室的東窯。附近值得一看的,還有許多的水井、參拜聖地,以及別具歷史意義的建築。
來到壺屋,您可以看到許多正在工作的工匠,很多工房也開放遊客參觀,可以直接進去欣賞工匠製陶。工房裡的作品,有的著重實用,也有的是經過精心設計,都是工匠結合現代技術製作而成。有些工房還有製陶體驗課,可以親手製作一些日常用的陶器或小雕像。
壺屋Yachimun通裡穿雜著不同步調,寧靜街區有著吸引人的藝術氣息,還有最具代表性的陶器,若想了解沖繩藝術,是個非常理想的景點。在這裡漫步,走進許多工房欣賞各式作品,不僅是視覺上的饗宴,還可順道挑選紀念品。
最後更新:2021/12/20
撰稿:Steve Jarvis
作者長年居住於日本各地,最近已移居至沖繩。